《渐行渐远的红利》笔记 - 第十章 “新中间路线”—转型的政策路径

前九章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化,并指出了这一过程中积累的问题和挑战。本章试图做一个总结,以“新中间路线”为名。在西方的语境下,中间路线是指既不走纯粹自由市场的极右路线,也主张过度福利社会的极左观点。而在此处“新中间路线”是为了表明新城镇化下的政策要平衡不同的目标和利益,在长期和短期、整体和局部下有一定取舍。既调整经济结构,又不导致经济的大幅下滑。

本书的主要观点有以下五点:

  1. 公平和效率:现在中国社会贫富差距大,应优先推动既改善分配也改善效率的改革,如降低行业垄断、公共服务均等化、财税改革消除流转税。
  2. 政府与市场:修正政府的“缺位”与“越位”。政府应退出竞争性经济活动,加大公共产品的提供。
  3. 上一代与下一代:放开计划生育,调节代际收入差距。
  4. 金融与实体:进一步市场化,同时警惕房地产泡沫。
  5. 需求与供给:以总需求管理为导向的宏观经济政策应顾及中长期供给面。

一、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1. 人口结构的方向性转变。劳动人口占比达峰;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老龄化伴随的养老问题。
  2. 经济潜在增长率进入下降通道。随着总需求从外部转向内部,加入WTO带来的增长将逐渐消退,但国内经济效率不高、人们对休闲的需求也在上升,所以经济增长是放缓的。
  3. 结构失衡突出,主要是贫富差距拉大。城乡收入差距大,导致贫富差距,进而造成高储蓄率,使得投资占比大。随着总供给增长放缓,分配领域的失衡将更加突出。
  4. 房地产与货币信贷隐含金融风险。
  5. 外部环境变化。 需求疲软,货币金融持续波动。

二、公平和效率

应对经济下行压力需要改革以提高效率,也要调整结构改善公平,这两者是否冲突?效率的概念比较清楚,就是资源配置是否有效。而公平则涉及伦理,大致分为结果公平机会公平两类,前者用基尼系数可以衡量。公平和效率有时冲突有时不冲突。本文所说中间路线是指在保证效率的大前提下,相对更强调公平。

分配通常分为两个阶段:(1) 在市场中每个人的收入是根据资源禀赋的边际收益确定的,主要注重效率。(2)但因为每个人的禀赋不同,初次分配不一定在伦理上是“公平”的,因此需要公共政策进行二次分配。

我国在分配的两阶段中都存在问题,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案如下:

  1. 行业垄断 我国许多行业存在国企垄断。垄断意味着不充分竞争,带来低效率;垄断带来超额利润,对民企员工不公平。应拆分垄断企业、降低准入门槛;对于自然垄断企业,实行政策定价。
  2. 财政收支结构失衡 我国财税收入主要靠流转税,是累退的;我国财政支出重投资、轻民生。应推行财产税;加大公共服务的投入,推动一体化。
  3. 土地、房地产禀赋不公 城镇化过程中农民没有得到相应补偿,拉大了城乡差距;城镇中房产增值主要来源政府公共设施投入,是公共福利私有化了。应推动土地确权,保障农民利益,打破土地供应的政府垄断;城镇中通过房产税进行税收转移,削平不平等。

改革开放过程中财富快速积累,也带来了人与人间禀赋差距的大幅扩大,带来公平性的问题,需要在接下来逐渐重视解决。

三、政府与市场

政府和市场关系为公平与效率平衡机制的一种。政府在经济中角色大致可归结为两点:(1)政府在市场中提供产品和服务
(2)政府制定政策法规规范私人部门行为

政府参与市场大的原则为:(1) 只有市场失效的领域或时刻政府才应干预(2)干预的结果应该增进总体福利水平

在过去一个世纪政府角色一直在来回摇摆:

  • 大萧条前崇尚自由市场,之后转向凯恩斯主义
  • 70年代滞胀后重回自由市场
  • 2008年金融危机政府重启干预

我国改革开放前以政府主导经济,之后因市场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带来快速增长。近年来暴露了不平衡的问题,但本质不是公平和效率之争,而是市场化不足的结果。主要原因是政府在商品生产和提供公平竞争环境方面有越位和缺位。

相应的改革措施包括:

  1. 政府职能转变:
    • 国有企业经济占比过大,应深化市场化改革,退出竞争性领域
    • 地方融资平台与政府关系不清,应明确其不参与竞争性行业
    • 减少行政审批
  2. 要素资源改革:放松管制、放宽准入、鼓励竞争
  3. 环保政策:污染问题是典型的公地悲剧,应及时补上政策漏洞,让污染制造者承担其带来的外部性。
  4. 房地产政策调整:房地产差异化大、流动性差,难以形成充分竞争。一方面加大保障房供给,保障低收入家庭享有公平居住权;另一方面减少对商品房的干预,尤其是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和土地供给的垄断,转向房地产税。

四、上一代与下一代

计划生育政策造成了人口结构的不平衡。上半场为人口红利,下半场为老龄化压力。公共政策应考虑如何平衡代价分配。

代际收入转移

  1. 改革养老制度降低年轻人负担:延迟退休;现收现付制度改为名义账户。
  2. 资产价格适度贬值:老一代以资产形式积累财富,在劳动力供给减少时会贬值,这是自然调控机制。否则老一代人占有资源太多,挤压年轻人。房地产过热就是一个反面例子。

放开计划生育

  1. 基础不再:计划生育理论基础是马尔萨斯陷阱。但这只对农业社会成立。在现代社会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人口不再是负担而成为重要资源。环境、资源、就业问题是政策失效的结果(而非人口总数过多)。
  2. 放开有利:虽然新生儿会加重消费负担,但长期来看为经济增长提供劳动力供应。
  3. 再不放开就晚了:如今人口老龄化还不重,老一代可以帮助抚育下一代,再晚则整个社会抚育能力就会下降。

五、金融和实体

2008年金融危机的启示是金融市场的发展要配合实体经济发展,否则信贷过度扩张会挤压实体经济,并且这种不可持续的扩张最终如果以金融危机为结局,会给实体经济带来巨大伤害。

我国现阶段金融行业的发展有以下几点问题:

  1. 银行体系利润高。上市银行利润占全体上市公司利润50%,金融挤压实体。
  2. 银行体系坏帐增长快。近几年信贷占比增速快,银行表外业务多,带来隐患。
  3. 政府管制多。利率管制、资本账户管制等限制了市场配置资源效率。当然放开的后果是增加银行风险偏好,需要进行审慎监管。

宏观层面的重要目标是控制信用扩张速度,避免走向过度负债型经济。政策方面需要注意:

  1. 重视金融周期和实体周期差异:金融周期通常更长,在对实体经济进行逆周期调整的时候,要防范信贷过度扩张。
  2. 汇率政策:保持汇率稳定,避免“汇率升值-风险偏好-信贷扩张”这一恶性循环。
  3. 影子银行监管:尤其防范房地产泡沫。

六、供给与需求

由于人口结构的逆转导致未来劳动力供给减少,叠加政策扭曲等因素,未来经济供给面增长将放缓。因此应采取如降低垄断、增加竞争、转变政府职能等措施,提高效率的同时调整需求结构,使得居民消费占总需求比例提升。

现状不容乐观,因为从货币周期看现在到了自主紧缩阶段,私人部门风险偏好降低,使得实际融资条件偏紧;而另一方面房地产泡沫未破裂,给货币政策带来目标冲突(对房地产刚好的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过紧)。

因此对总需求管理提出要求:在稳定短期增长情况下关注其中长期对供给面的可能影响。现有总需求管理办法主要为政府投资为主,虽然短期提振GDP效率高,但长期挤压民企且不利于税收、公共服务支出的改革。

货币政策方面要稳增长、抑泡沫,加强控制房地产的投资性需求,推动房地产税的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