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端午快乐”到“端午安康”—社会进取心丧失的一个侧照

端午安康的滥觞。在我不太模糊的记忆中,确切地记得小时候从来没有“端午安康”一说,只有飘着清香的粽子和切开来油油的咸鸭蛋。后来大约是2015年的端午,微博里突然疯传一个叫杨广宇的非遗专家的话,说端午那天屈原投江、曹娥投江、伍子胥投江,是个悲伤的日子,所以不能用“快乐”,要用“安康”1。这理论一经发明便如病毒般在网上疯狂扩散,短短几天内就占领了智商高地。于是当年端午的亲友聚会便往往出现长辈们借此轮番教育和纠正晚辈的情形。其实当时就有网友和媒体对端午的起源予以辟谣,证明端午是一个快乐的节日,并不只是为了纪念屈原,也从来没有一个叫什么杨广宇的非遗专家2。但不知道这则“忠告”是有什么非凡的魔力,能够在以顽固著称的中老年群体中迅速扎下根来——我毫不怀疑他们经历过比我更多不需要说“安康”的端午,所以更为如此迅速的立场改变而感到惊讶。

劣币驱逐良币反映求稳心态占据上风。长辈们的论据除了以讹传讹“纪念屈原”以外,还有“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现实考量:就算端午不是一个哀悼的日子,说“安康”也能蒙混过关,反倒是若真有什么忌讳,说“快乐”怕是要恶了老祖宗。所以即便是经过反复辟谣,“端午安康”也能在当年的社会迅速占领市场。不得不佩服长辈们的高瞻远瞩,因为没过几年“伤害民族感情”都差点成为法律认定的犯罪行为了3

“端午安康”现象的扩散与社会精神面貌转向同时发生。或许当年只有少数人有所察觉,但时至今日再回顾“端午安康”现象的发生与扩散,可以看到它是在更为宏大的社会精神转向背景下一朵小小的浪花。这些年来我们不再提改革、开放和进取了,取而代之的是安全、安全,还是安全。政治安全、国家安全、粮食安全、工业安全、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安全。上位者疑心重重,下位者唯唯诺诺,不敢越雷池一步,生怕说错一句话。口号是越喊越响,话却越说越少了。社会精神面貌就在这种压力下从开拓进取转向了因循守旧、畏畏缩缩,“端午快乐”到“端午安康”的演变正是这一转变的侧照。

短期对稳定的过度追求妨碍长期的进取。咋一看来,用“安康”替代“快乐”,大大降低了说错话的风险,其代价仅仅是让一个喜庆的节日变得庄重了一些,可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可是真的是这样的吗?试想一下如果一个社会在方方面面都追求稳定,不断放弃有风险的尝试机会,而这种风险甚至只包含一些微不足道的冒犯(更别说那些有悖于主流政治正确的尝试),那这个社会会往什么方向发展?它终将让自己化为一潭死水,并在漫长的衰老与溃烂中消亡,因为它不具备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丧失来源于两点:极度求稳的生态压制了核心问题的暴露;对创新行为的负反馈让所有人只能选择苟且躺平、得过且过。

但人终究是要往前看的,要好好保存自己的进取心。最后祝大家端午快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