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论》读书笔记

在《君主论》中,马基雅维利首先讨论了国家的性质,并围绕统治的力量和手段这两个关键点展开。他观察到除了世袭君主国以外,其他所有政体都需要君主采取具体的政治手段来巩固统治,这些手段取决于君主力量的来源和要面对的敌人。对于靠自己的武力夺取国家的君主,他的敌人是旧君主世系、自由城邦文化,因此要灭绝其君主世系或者完全毁掉城邦、新君主亲自驻扎、拉拢周围弱小的势力来制衡而但又不使其滋长。对于靠其他力量(外援、邪道、市民)得到国家的君主,他的敌人主要是国内的贵族,因此他需要尽快建立自己的新同盟力量、铲除潜在敌人、对人民恩威并施。无论是哪种情况,归结起来其核心四要素就是:

  1. 识别谁是潜在盟友谁是敌人(原有的君主、周边的势力、被压迫的人民、心怀不满的贵族、希望自由的市民)
  2. 迅速彻底地铲除敌人(得罪最少的人来满足更多的人,且让他们无法报复,从而可以不必一直残酷)
  3. 建立自己掌握的军队(巩固统治防止潜在敌人反扑)
  4. 对人民施恩但让他们一直有求于你(保证危急时人民不会抛弃你)

这些统治手段无不是从力量、利益、人性出发,体现了马基雅维利政治哲学的一大特点——现实性。比如,他不会向孟子那样教育君主要德政、一味鼓吹“民心所向”,而是从现实出发——人民是有可能抛弃他们的君主的,所以君主不仅需要平时施恩,还要让人民始终畏惧和有求于他,这种合作关系才能在外来力量面前保持稳固。“仁政”对于马基雅维利来说只是统治手段中的一个选项,得和其他选项一样放到天平上计算成本和收益,他甚至指出,若必须在“被爱”和“被惧”中作出选择,君主应该优先选择后者。

在第二部分,马基雅维利就统治的力量作了讨论。分别指出了雇佣军和外援的危害:由于武力掌握在他们手中,他们最终将奴役自己的主子或盟友。而国民军因其兵源性质和创建沿革,不会背叛国家和君主,因此马基雅维利将国民军视为君主唯一可靠的力量来源。这一观点直接针对当时意大利分裂的现状,马基雅维利认为唯有国民军能实现意大利的统一。这部分篇幅不多,但马基雅维利提出了一个很本质的观察:一个君主的声望高低,完全取决于他对于自己武装力量的掌控程度。由此提出君主最重要的责任就是军事责任,君主以此立国,别无它法。

在解决了力量(军队)和手段(权术)的问题后,马基雅维利进一步追问:君主应该具备怎样的品德?接下来的回答可以说是惊世骇俗,因为它彻底剥离了政治和道德的必然联系。虽然在前文分析君主的统治手段时或多或少透露出实用主义的倾向,但真正到了这一部分,马基雅维利才将统治术由手段上升到品德,或者说将君主的品德也纳入统治手段的视野进行讨论。这是彻底地将“君主”这一角色应该履行的职责同扮演者区分开来,以一种去道德化、纯工具理性的视角进行论述。在这一视角下那些在平常人身上值得赞扬的品德如慷慨、守信和仁慈都通通被重构:慷慨会导致国库空虚,守信有时会损害国家利益,仁慈会纵容叛乱导致破坏。究其原因,是作为人之顶端的君主不受法律的约束,只能回归最本质的丛林法则。在马基雅维利政治哲学框架下,一个给臣民带去法律和秩序的君主,其本人却需要在丛林法则下求生;一个让国家稳健安全、人民安居乐业的君主,却需要具备吝啬、狡诈和残酷的品德,这真是残酷又讽刺。这种矛盾恰恰揭示了马基雅维利政治哲学的核心——君主必须通过“恶”的手段达到“善”的目的。

最后,如果说马基雅维利的理论揭示了君主制下政治的冷酷性,那么现代民主制是否也以更隐蔽的方式在实践着他的政治原则?